我发现海鸥正在河岸上飞翔。由于附近有一座桥,我在桥上进行了定位对焦后通过取景器观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只鸟。之后我在追踪海鸥的同时使用"AF-ON按钮"对焦点进行微调,在两只海鸥排成一排时拍摄了照片。
正如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所学习的,将“AI伺服AF”与“拇指AF”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拍摄鸟类飞行照片的成功率。在本节应用篇中,我们将讲解拍摄鸟类飞行照片的技巧。
将焦点对准一只飞到眼前(近处)的野鸟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使用超长焦镜头时,即便是性能再强的AF系统也无法做到这一点。不过,拍摄一定距离外的飞行鸟类倒并非难事。
其诀窍就是通过“定位对焦”预先做好准备。提前进行"定位对焦"后能够更容易地在取景器中发现野鸟,然后快速进行对焦。
定位对焦能够大致预测野鸟的飞行位置,并提前将焦点对准附近的建筑物和树木。当野鸟飞到进行过定位对焦的建筑物和树木附近时,取景器中会清晰或模糊地显示出野鸟的身姿。此时再次将焦点对准拍摄对象,在自己需要的合适大小及构图位置进行连拍,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拍摄到野鸟飞行的姿态。
此时,如果将相机设置为了在平面上进行对焦的“区域AF”“大区域AF”“自动选择AF”中的任一种对焦方式的话,就能在平面上捕捉到拍摄对象从而降低拍摄失败的几率。但是,如果背景不是天空的话可能会无法很好地进行对焦。
虽然秃鹰看似在空中静止不动,但其实它正在正常地飞行。如果它进行横向水平移动,那么就是笔直地向前飞行,这时就能比较简单地进行对焦。(不过可能会拍摄到几十张类似的照片。)
一只白尾雕正朝你飞来。这种类型的拍摄对象很容易使用AF功能进行对焦。相比使用三脚架拍摄,手持拍摄能够更容易地追踪到随机移动的拍摄对象。进行手持拍摄时,请设置尽可能快的快门速度以防止手抖。此时建议使用1/200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即便使用连拍来追踪拍摄对象,最好也要在拍摄对象从头顶掠过、露出背影(有时也称为"拍屁股")之前完成拍摄。
拍摄鸟类飞行的照片时我们通常会使用"高速快门"来捕捉鸟类瞬间的运动。与此相反,表现流动背景的拍摄方法则被称为"移摄",即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来表现出动态感。
我拍摄时主要使用1/60秒的快门速度,快的话会用到1/125秒和1/250秒,慢的话则会用到1/15秒和1/30秒。移摄的诀窍在于将镜头平行于拍摄对象进行移动。通过鸟类飞行时的移动和快门速度的差异能够拍摄出给人印象截然不同的照片,因此我建议无论如何都要多拍几张。
进行移摄时,可以使用Tv(快门优先AE)模式并设置好快门速度。曝光方面,将曝光值调整至比标准值低一档左右能够改善色彩通透度。虽然可能会出现对焦不准等情况,但此时应尽量表现出动态感,而不是担心对焦或抖动。
我以1/15秒的快门速度拍摄了丹顶鹤。这里我选择了两只丹顶鹤重叠在一起、翅膀运动表现出了同步感的一张照片。进行移摄时,为了降低快门速度通常需要调小光圈(增大F值),这样景深会更深,运气好的话还能拍到对焦到眼睛的照片。
我发现海鸥正在河岸上飞翔。由于附近有一座桥,我在桥上进行了定位对焦后通过取景器观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只鸟。之后我在追踪海鸥的同时使用"AF-ON按钮"对焦点进行微调,在两只海鸥排成一排时拍摄了照片。
拍摄设定
AF操作:AI伺服AF
测距区域:自动选择AF
这太令人吃惊了。你居然拍到了这么精彩的一幕。通过提前进行定位对焦能够很快地将焦点对准一只海鸥,然后在连拍时碰巧拍到了另一只海鸥飞过来的一瞬。在拍到了这样精彩的一幕后,我相信你今后一定会沉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