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能文化保护项目 “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旨在用影像对丝路沿线重点城市的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地记录和采集,为文化研究与传播提供数据支持,同时通过举办丝路摄影大赛,影像展,影像保护文化论坛等形式唤起政府、专家学者及公众对文化保护的关注和参与。让影像这种跨越地域和语言的载体,实现丝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
此次文化保护项目,不仅范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到了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整个文化遗产,更将通过与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长期合作,将中国千年的丝路文明用影像传递到世界各地,让影像架起中外文化沟通和交融的桥梁,让中国梦中的文化梦想用影像呈现。
2014年项目在西安和洛阳展开。佳能派出专业的摄影团队,利用佳能的先进影像设备在文化专家的指导下对两地及周边的国家级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的记录,如皮影戏、华阴老腔、唐三彩等等,除了文化遗产本身,也对其传承人的技艺和生活进行了探访和记录,形成了动静态结合的“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影像数据库,用于今后的保护性文化研究、对外交流和传播。同时,佳能在当地举办了丝路摄影大赛、影像展等活动,用影像直观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号召公众作为文化保护的主体,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文化保护活动当中,摄影大赛的优秀作品也一并收录于“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影像数据库。此外,佳能还联合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看影像保护文化论坛,邀请城市、建筑、设计、传统文化、艺术等各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运用影像技术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与可持续性,从而实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深入的保护。
2015年6月15日,佳能(中国)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者又一次踏上新的征程。“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大型公益项目甘肃站的启动仪式在甘肃省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甘肃站是继陕西、河南两省后的第三站,该站以甘肃河西走廊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用影像呈现和弘扬文化遗产。 为了引起公众对于河西走廊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 6月-10月间佳能(中国)面向公众组织在天水、张掖、武威、嘉峪关及敦煌举办一系列文化采风、影像征集及展出活动。
2016年6月,“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大型文化保护项目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新疆站启动仪式。这是该项目继陕西、河南、甘肃后的第四站。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与8个国家接壤,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与互动最盛之地。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鲁杰作为该项目的发起者和主要负责人对项目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佳能的企业理念是‘共生’,一直以来我们都致力于用影像技术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用影像记录和传承文化,是佳能矢志不渝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佳能实现‘中国梦’中‘文化梦’的拳拳之心。希望未来,佳能还能够得到更多合作伙伴的支持和帮助,将文化带给我们的感动不断传递下去。”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而成功进去《世界遗产名录》。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其中包括振兴丝路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血脉,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国梦”。佳能一直认为影像是最好的文化载体,它可以跨越语言、地域的障碍将历史的积累、文化的发展、环境的变迁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正是感受丝路文化底蕴、弘扬丝路文化之美的有力工具。因此,佳能(中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号召,以影像技术优势贡献丝路文化的振兴,践行佳能“共生”的企业理念,同时也成就着佳能的中国梦。
